欢迎您访问广东TB体育有限公司网站,公司主营机械、设备、模具等产品!
全国咨询热线: 400-123-4567

新闻资讯

公司新闻

70年代我国造驱逐舰有多难?导弹延期、火炮裂缝、所有雷达不合格

作者:小编2023-11-24 20:52:33

  天博官网入口1971年12月31日,051型驱逐舰首舰终于加入了人民海军序列。这型军舰在建造时非常强调高速性能,虽然它并不是快艇,但其实也是在贯彻当时“空潜快”建设思路中的“快”。

  为了能跑出高速,051延续了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的大长宽比船体设计。它满载排水量3670吨,全长达到了132米,但最大宽度却只有12.8米,设计最高时速32节。

  客观地说,051所沿用的苏联母型设计,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需求。船体如果能再宽一点,不管是设备搭载还是人员居住环境,都能得到较大改善。

  事实上,稳定性不佳和空间不足,也的确是二十年后051现代化改进的最大障碍。不过在1972年,人们还无暇顾及船型的优化。摆在眼前最紧急的任务是:如何让这艘只具备基本航行能力的军舰,尽快形成战斗力!

  051首舰223号交付之后,其余6艘后续同型舰也相继在大连、上海、广州开工。但此时,首制舰仍有包括武器系统在内的很多设备没有安装。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,那么后续6艘同型舰的舾装也都无法进行。

  为了统一建造标准,海军和工业部门加快了各个分系统的研制和定型工作,并专门为此于1972年成立了“051型驱逐舰国家定型委员会”。据定型工作组统计,051共需国内原料700多种、相关配套设备1240项,其中新研制的有100多种。

  国家定型委员会成立后,向全国派出了检查小组,对051的全部配套设备及其技战术指标,逐项进行核查梳理和重审,对已经安装的设备,要考察是否真正达到了设计定型标准;对未上舰设备,要搞清完成进度和技术难题。

  在众多设备中,定型最顺利的是动力系统。这套由哈尔滨污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蒸汽轮机,在试航中除了最大转速没有达到设计指标,经修改后才达标之外,其余各项性能均表现出色,在海试的严格考验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可靠性,试航时233号舰跑出了36.5节的高速。

  1974年7月动力系统正式生产定型,但051的武器系统和雷达电子设备定型,却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。

  051的主要作战武器,是仿制自苏联冥河反舰导弹的海鹰一导弹,以及前后各一座双联76式130毫米主炮。

  海鹰一反舰导弹早在60年代就已经装备了我国的导弹快艇,虽然成熟但有一个缺陷:不具备扇面发射能力,作战时导弹必须指向目标。

  在快艇上这个缺陷并不明显,因为导弹艇轻便灵活,调整航向的动作很快,因此导弹只需固定安装就能快速指向目标。

  但在驱逐舰上就需要安装可以转向的回转式导弹发射架。当时苏联并没有提供相关资料,我们只能独立研制。

  1968年3月,713所参照旋转式鱼雷发射管的设计,提出了把导弹按“品”字形布置,直接吊装上舰、不设弹库的设计。这个方案把导弹的存储和装填,都集成到了发射装置上,结构紧凑占用面积较小,很快得到了上级批准。

  1971年大连造船厂完成了发射架样机的制造并安装上舰,但发射架在和指挥仪联动时,由于可靠性不足出现了严重故障,只能返厂修改。直到首舰试航,导弹发射架的测试和改进也没有完成。

  在对材料、设计结构和工艺全面修改,并耗时十年之后,1980年12月导弹发射系统终于设计定型。

  除了发射架,海鹰导弹的大脑——5A-1导弹射击指挥仪的研制,也同样进展缓慢。为了发挥驱逐舰导弹数量较多的优势,实现短时间内对多个目标发起攻击的能力,1968年为051配套的导弹指挥仪开始研制。

  4年后的1972年,第一台样机顺利完成,但在紧随其后的测试中,样机却故障频发,出现了和导弹制导雷达不协调、计算机处理数据结果不稳定等缺陷,无法正常使用。

  从1973年开始,5A-1指挥仪不断试验不断改进,截止到1978年前后,它一共进行了19次导弹发射试验,命中14发,可靠性终于达标,并获得了1978年的科学大会奖。

  051首舰安装的76式双130舰炮,研制基础是66型130mm岸防炮。而66式岸炮是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主炮的陆基简化版。66式岸炮在仿制的过程中,省略了原形炮上陆地不需要的稳定装置、自动扬弹机和炮瞄雷达。

  051型的主炮主要是恢复66型岸炮的舰上功能,需要我们自行研制火炮稳定系统和扬弹机。1968年713所开始设计双130舰炮及随动系统,1969年完成了电气液压随动系统的方案设计,1970年6月试制出两门样炮,最大射速16发/分,最大射程约30km。

  但样炮安装上舰后,测试时只发射了448发炮弹,炮塔部分零部件就出现裂纹,瞄准机也发现推力轴承损伤;此外还有指挥仪和炮位仪互相干扰等问题,虽然此时火炮已经生产了8座,但还是被要求立即停产整改。

  经过两年多的改进,上述缺陷终于逐步解决。第9座舰炮在1974年6月的试验中,一共发射1028发炮弹并通过了测试。

  但直到11年后的1987年,它配属的炮瞄雷达才解决了和指挥仪匹配的可靠性问题,改良工作此时才全部完成。

  除了主战武器,051还在舰首装备了两座12联204毫米反潜火箭发射器,它的弹舱就近设置在舰首舱底,装弹时需要用扬弹机把火箭弹送到舱口,再由两名装填手人工推进发射管,有效射程约1200米。

  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于1969年由710所负责设计,1970年图纸完成交由167厂生产样品,1975年7月批准定型前后历时六年,1977年量产。这个速度在051的武器系统中已经算很快了。

  051在设计时,受到片面强调“对海火力压制”思想的影响,安装了两门研制于五十年代末,但并不完全成熟的大威力57毫米高平两用炮。

  这种炮在试航和使用中,暴露出了精度差、振动大、故障多,等诸多问题,也和其他设备一样开始进行各种改进。虽然在1976年该炮定型,但其实并没有解决全部问题,一直广受诟病。

  在后续建造的051上,全部放弃76式双联57毫米炮,换回了成熟稳定的老式37炮。已经安装了的军舰也在后续改造时全部将其撤换。

  在所有系统中,051遇到困难最多的就是雷达和声纳。这两种设备的研发,都需要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积累以及持续的投入,这三样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。

  051型设计了当时中国海军最复杂的电子系统和水声系统,包括8种雷达和两部声呐,但在首舰交付时,它们大部分都还没有设计定型更谈不上安装。

  首先是研制最顺利354型对海警戒雷达,这种雷达主要用来探测水面和低空飞行目标,它1965年10月开始研制,1972年完成首部样机制造。

  虽然也遇到了电子元器件质量不过关的问题,但在军代表和厂家的配合下很快得到解决,1974年1月354型批准定型,三个月后就由长安机器总厂开始了批量生产,共耗时9年。

  在051设计时有一个思路,就是希望通过驱逐舰在海上的部署,尽可能向外延伸防空预警范围,获得比地面雷达更远的空中情报,甚至还希望051能够完成适当的对空指挥调度任务,这就需要安装一种远程对空搜索雷达,515型雷达于是应运而生。

  515型拥有380公里以上的最大侦测距离,还可以在60公里内发现高度50米的低空目标,是中国第一部半导体化、米波舰载对空警戒雷达。

  515型雷达1967年5月由长江机器制造厂开始研制,1969年首台样机试制成功,1970年9月安装在223舰进行试验。但是它在实验中却表现欠佳,不但天线尺寸过大,而且稳定液压平台还发生了事故,性能也同样不可靠。

  1971年4月,就在223舰上召开了一个现场工作会,解决515雷达的问题。这次会议决定,重新设计天线、拆除稳定平台。改进后的雷达更名为515乙型。

  但在进行了三年的试验,反复比较分析论证后,发现新设计的天线稳定器始终不能满足要求,只要船身摇摆就很容易丢失目标,1975年海军不得不放弃乙型,恢复原始型号的设计并进行大规模整改。

  1981年终于达到了设计标准正式定型,1982年8月开始批量生产,515型雷达的研制周期共计15年。

  三坐标雷达能够连续测定空中目标的距离、方位和高度,捕捉目标快速准确,是现代舰艇不可缺少的关键装备。我国于1967年3月决定研制三坐标雷达,代号381型。

  381型使用了当时很先进的无源相控阵天线体制,部分电路数字集成化,数据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,能够自动指示给各个武器系统,是我国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开山之作。

  724所在研制381型雷达的同时,为了让性能更加完善,主动要求承担新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任务,这就是后来381甲。

  1972年381甲型雷达的研制计划正式下达,随着越南战争爆发,雷达的电子对抗能力越来越重要,1974年4月总参召开“全国雷达电子对抗研制会”,确定了以381甲型为突破口,解决我国的雷达反干扰技术难题。

  381甲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,曾经发生重要元器件连续烧毁的现象,但技术人员和工厂通力配合,研究国外雷达数据改进工艺结构,终于解决了可靠性问题。

  经过7年努力,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,能够实时分析干扰频谱,并快速调整雷达工作频率的反干扰系统终于研制成功。

  1983年5月381甲型雷达在051型132舰安装测试,1984年达到设计指标。1986年10月,第二台381甲安装在了110舰进行测试,此后又陆续生产了两台正式安装在165和166舰。

  381甲型雷达的定型,标志着051型驱逐舰的全部雷达和电子设备齐装,此时052型导弹驱逐舰已经开工建造,距051立项已经超过20年。

  051型的水声系统由601型远程探测声呐,和675型收放式攻击声呐组成,这两型声纳都是1967年11月开始研制,由706所、726厂和461厂共同承担研制任务。

  601型远程探测声呐的探测距离超过6公里,为了安装601声纳,051设计了中国海军第一种球鼻艏,在它内部装进了直径超过2米、重量超过4吨的大功率声纳基阵。

  601型声纳一共进行了11次大型实验,在1971年的实船测试中,航速18节水文条件较差时,有效探测到了潜艇。收放式攻击声纳于1968年9月和11月进行了湖上和海实验,1976年1月完成全系统联调,1978年5月设计定型。

  051整个反潜系统的研制用了17年,但这套好不容易搞出来的反潜体系,也仅相当于二战后期水平,只能威胁在近海活动的潜艇,一旦进入大洋或者面对核潜艇则显得无能为力。

  客观地说,051虽然装备了很多全新开发的电子设备,但整体并不先进,不过已经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水平。

  为了完成电子设备的开发,全国十几个研究所和工厂一步一个脚印,在技术储备非常差还不断被运动干扰的情况下终于走完全程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